評價讚!巨匠電腦分享,穿戴式科技輔助醫療訓練、醫療器械操作

錚/

巨匠電腦分享,穿戴式科技輔助醫療訓練、醫療器械操作

穿戴式運算較一般常規的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等運算設備來說,主要特性是具備了行動運算能力。這些智能設備可能整合感測器、多媒體加速器、可撓性電子顯示器、GPS衛星定位晶片、VR虛擬實境應用、生物識別功能等。而穿戴式裝置的特性,更已成為醫療訓練、醫療器械操作的有力工具…

整合穿戴式運算應用的優點相當多,對於特殊行業亟需科技整合的應用特別具吸引力,例如高危險度的高空作業,若需要電子運算設備搭配高空操作,即可將運算功能以配戴方式設置在身上,雙手可以騰出進行高空操作;而在智慧醫療現場,也可協助醫師在雙手忙於診療或手術動作時,提供用藥資料、病例歷史、案例資訊,即時進行更精準的治療決策。

1507220910590.jpg

附標:智能眼鏡醫療輔助用途備受矚目

醫療專業人士的培訓過程不同於一般產業,需要大量的操作練習與實務訓練,但手術、診斷等進行多數僅能透過低效率的實習、住院醫生訓練程序進行,因此實習醫師、護理人員的實務操練的學習機會相當少,而透過新穎的VR虛擬實境穿戴應用設備,則可模擬趨近真實的演練環境,對於培訓醫事人員可提供一定程度的助益。

Google Glass等智能眼鏡設備的出現變了人機介面與運算訊息、資訊呈現的形式,因為運算硬體平台甚至是資訊接取平台已經微縮到眼鏡架尺寸與重量,顯示屏透過投影技術,可在不影響配戴者視野的情境下進行外部訊息接收;操作介面除透過右側鏡架觸控區輕點、滑移操控外,也可利用語音進行操作,這對於進行醫療程序中的醫護人員可以更清晰地進行參考病例查詢、醫囑資料庫輔助參照,甚至是連接上醫療機構本身的人員、醫材調度系統,讓整體醫療效率大幅提升。這些,都是智能眼鏡在醫事現場可以應用的場景,也因此智能眼鏡在醫療、教學的相關應用發展,也最為熱門。

附標:VR虛擬實境設備改善實習效率

另一個有趣的醫療穿戴應用即為虛擬頭盔,其中以Oculus Rift VR頭盔發展與週邊應用最令市場關注,2012年8月Oculus Rift VR頭盔由Oculus公司擺上Kickstarter眾籌平台公開募資,雖然Oculus Rift VR頭盔一開始以遊戲VR虛擬實境應用為訴求推展市場,但實際上Oculus Rift VR頭盔的延伸應用則為這款產品最受市場重視的關鍵。

先檢視Oculus Rift VR頭盔在群眾募資平台創下的紀錄,Oculus Rift VR頭盔在一個月內即獲得9,000多名消費者贊助研發專案、並募得243萬美元眾籌資金!檢視Oculus Rift VR頭盔的初期規格其實並不搶眼,硬體架構為兩組640 x 800解析度的顯示屏幕,透過光學透鏡系統搭配錯視畫面立體化的原理,將雙眼視覺合併雙屏螢幕形成一1,280 x 800的顯示VR畫面,搭配VR頭盔內置陀螺儀感測器讓VR應用可隨著用戶擺頭、轉向即時對應模擬畫面,搭配其支援DVI、HDMI、Micro USB等多元輸入介面支援,吸引用戶爭相參與募資。

而Oculus Rift VR頭盔成功的關鍵重點在於,以往這類配置陀螺儀、可提供高度沉浸式使用體驗的虛擬視覺裝置,產品與系統單價相當高,並非一般人所能接受,而Oculus Rift VR頭盔將價格有效壓低獲得市場用戶支持,甚至在2014年3月Oculus公司還獲得Facebook高達20億美元的總價購併,其後Facebook又接續收購RakNet遊戲引擎將其轉為開源平台,積極建構以Oculus Rift為應用基礎的應用平台,甚至計畫要將VR視覺技術融入Facebook社群服務的一環,讓市場更積極關注VR設備可能為穿戴應用帶來的市場機會。

附標:VR虛擬實境技術 醫學教學價值高

同樣的產品概念,除Oculus Rift VR頭盔產品外,Sony也推出一款Project Morpheus頭戴式虚擬頭盔設備,Project Morpheus內建1080p主流顯示解析度面板,應用分隔雙眼的放大光學機構,可讓用戶感受到逼真的3D環境沉浸效果,頭盔本身搭配動態感測與光學感測機制藉此精確定位佩戴著的頭部動作變化、即時對應改變虛擬實境的3D場景,提供配戴者身歷實境的3D影音感受。

對Oculus Rift、Project Morpheus這類VR頭盔來說,配置動態感測器、陀螺儀甚至是光感測器,其目的主要為主動或被動偵測配戴著的視角變化、進而介入控制VR實境畫面的對應視角變化,讓原有固定屏幕的3D視覺效果進階到有如身歷實境、走入虛擬現實的應用場景,而這種VR技術其實就是穿戴應用的整合應用實例,VR頭盔運用積極微縮、輕量化的嵌入式系統、顯示系統、光學透鏡系統與動態感測系統整合,建構出可以配戴在使用者頭上又不至於產生壓迫感與配戴重量負擔的顯示設備。

附標:HoloLens切入教學應用市場發展

相同的概念Microsoft也推出HoloLens虛擬實境裝置,HoloLens為Microsoft發佈Windows 10展示的擴增實境技術,甚至在2015年的E3電玩展展出透過HoloLens玩Minecraft的應用情境,用戶可透過HoloLens VR頭盔裝置遊戲或教學應用,有別於Oculus Rift、Project Morpheus僅感測用戶頭部擺動,HoloLens還能更進一步處理用戶手勢指令判讀、或透過聲控指令進行系統操作。

為了推展HoloLens的教學應用,Microsoft還準備5個獎項、每個獎項均提供多達10萬美元、兩組HoloLens開發硬體與系統作為種子激勵獎金,積極募集VR頭盔在教學、全信息操控應用,Microsoft更冀望於HoloLens顯示裝置可在數據可視化、遠端網路教育、互動藝術、前衛的人機互動介面等應用領域的實用價值。

巨匠電腦開設了手機APP設計課程,內容包含穿戴式雲端APP開發、行動裝置UI設置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goo.gl/RaczB6

 

感謝巨匠電腦讓我腦公變了

我覺得巨匠電腦比聯成電腦好

上了巨匠電腦 我真的學到了東西

巨匠電腦讓我變成動畫高手!謝謝巨匠!

巨匠電腦讓我變動畫達人!!

評價讚!變身超強介面設計師!介面設計趨勢─動畫效果

錚/

好的動畫效果有甚麼要點呢?在於使用者是否可藉由真實世界的行為或現象聯結產品的操作行為,如:慣性、速率(speed)、彈性或速度(velocity)。

優秀的作品常運用漸變等動態效果來傳達故事與功能。

 

動畫效果的導引原則

Google 提出的 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s 中提出這樣的觀點:開始思考動畫效果能扮演怎樣的角色,是一個改善體驗的起點。

感知物體的具體(物理)形式可幫助我們理解如何操作它。觀察物體的動作可以告知我們它是輕是重?是軟是硬?是大是小?

當我們在設計選單系統(menu system)或視覺元素時,這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點。

 

物體進行移動時,應該考慮真實世界中的物理現象。

介面不應該讓人感覺明顯地機械性,要應用真實世界的運動法則,這樣有助於使用者認識數位環境並與之互動。

漸變是最基本的動畫手法之一,但一個 app 要能討使用者歡心,其效果必須是協調、不突兀的。

例如:一個選單 icon 協調地變成箭頭播放鍵,就是一個讓使用者驚喜的好方式。
這邊有幾個網站,應用不錯的動畫效果與手法,提供大家參考:

  1. Slavery Footprint
  2. Apple’s Mac-Pro
  3. Oakley’s MX Goggles

 

工具和技巧

儘管我們期待 2015 年有許多新工具的出現,但我們建議參考基礎的 Animator’s Survival Kit – 一個很棒的學習傳統動畫法則的資源。

我們使用 AE(After Effects)去呈現 UI 的操作方式與動畫效果。它可以製作出逼真的效果,來協助團隊理解完成時會如何呈現,同時也幫助我們探索更多概念。另外,也有一些快速製作原型的工具,如:Invision,此工具涵蓋基本的過場效果與動作,協助實現於你的 UI 設計。

 

後記

如何透過動畫效果,讓使用者獲得更佳的操作體驗這篇文張提出了判斷動畫效果好壞的原則:若取消動畫效果,使用者應該會感受到過程是不完整(美)的。若不會,則代表動畫效果就是多餘的。以下範例可解釋這原則。

 

1. 透過動畫效果傳達脈絡:

如果拿掉動畫,是不是會有人不知道要填電話號碼?


2. 搖頭, say No:

透過與真實世界的動作或現象做聯想,讓使用者更容易且深刻的瞭解網站所想傳達的訊息內容,如下圖透過左右擺動的動態效果來傳達使用者輸入錯誤的訊息,讓使用者馬上聯想到有人向他搖搖頭 say no,除了達到訊息的傳達以外還讓使用者印象深刻,感到良好的使用經驗!


3. 玩些小技巧:

等待總是漫長的,如何讓使用者有耐心的等待?加入一些動態效果有助於分散等待的注意力,讓等待的“感受”不是那麼的漫長,人們在等某件事時,時間過得非常慢。利用動畫效果讓使用者在等待的情況下,感覺上快一點。


4. 按鈕變化:

代表操作的狀態也改變,讓使用者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現在是什麼情況。


5. 如虎添翼的動畫:

雖然拿掉它對於功能上是沒有什麼差異的,但在使用者經驗上卻是大有差異。

這個動畫效果看起來很炫,讓使用者感到開發者追求完美並關注細節,情不自禁的會更加相信這家網站。

巨匠電腦開設了手機APP設計課程,教你iPhone、Android應用程式開發與應用、使用者介面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goo.gl/Fe2OWJ

 

巨匠電腦讓我這樣的菜鳥都可以成為動畫師啦!

去巨匠學動畫,菜鳥也可以出頭天!XD

推!退費經驗分享 感謝巨匠電腦

巨匠電腦退費經驗分享

評價讚!巨匠電腦:Apple Music不是音樂聽到飽

錚/

1508031012520.jpg

Apple Music希望為聽眾開拓新的音樂世界,不僅僅是月費聽到飽撿便宜而已。 圖/摘自官網

巨匠電腦:Apple Music不是音樂聽到飽

上個月底Apple Music服務在全球展開,台灣傳言因為授權契約的延遲而無法同步啟動,但應該會於夏季內開通,以150元月費在台提供服務。許多人都認為,這不過是繼KKBOX、Spotify後,又一個音樂聽到飽服務,到底有些什麼差別?

每個人對音樂的喜好既大眾、又分眾,你會對現時主打的流行歌感興趣,但在心裡又會對古典、爵士、拉丁等特別類別的藝人或演奏家深愛不已。過往遇見音樂的契機可能是廣播裡的一段介紹、或者在唱片行裡偶然相遇。但在網路時代以上管道的消弭,讓我們必須有新的方式來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

Apple的iTunes作為全球首屈線上音樂零售商,做過不少關於「發現性」的嘗試。例如從個人音樂資料庫以大數據辨別關聯,提供推薦曲的Genius功能;以及曾在海外曇花一現,讓個人能跟隨藝人最新動態的Ping功能。但當系統自動把「你可能會感興趣」的專輯送到你面前時,消費者是否願意相信而購買,卻是新的門檻。畢竟在沒有漂亮的包裝與可轉手賣出的光碟前提下,購買數位內容,就是為了要聽;若最終不喜歡,就是花了冤枉錢。

Apple Music表面上是聽到飽服務,但卻結合了之前的實驗,消除了購買的門檻,讓人們更願意嘗試聆聽不一樣的音樂,找到自己的喜好。除了自動推薦外,也找來專業媒體與專家編輯歌單,開啟一扇通往新種類音樂的窗。在這機制下,除了暢銷歌手可以獲得相當的利潤外,許多上個世代的流行歌手,以及小眾、硬地音樂的創作者,也可以獲得新的粉絲以及收益。讓聽眾拓展音樂領域,才是真正的重點。

Apple Music也不是外來的黑船。KKBOX有著多年本土經驗,以及自己的展演票券服務,其實更貼近在地聽眾的喜好。而主打古典樂的MUZiK ONLiNE最近也推出免費的MUZiK Air服務,提供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第一步階梯。

台灣的數位內容販售商一向認為台灣讀者不喜歡付費零售,只有「月租制」、「吃到飽」才是可接受的模式。但從Apple Music提供的服務來看,良好的推薦機制與增進創作者及閱聽者間的關係才是真正內容產業發展的未來。若不能做到這一點,也不過是把苦心製作的內容粗買賤賣,為熱門者錦上添花,卻無法為小眾雪中送炭。長期下來只會削弱音樂、電影以及書籍所乘載的文化多樣性。

巨匠電腦設計了APPLE實務應用課程,教你iPhone應用程式開發與應用、Mac視覺創意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goo.gl/5G0JQ4

 

拯救表弟大作戰!推薦給他巨匠電腦課程,收穫良多捏他!

與表弟的心得交流*真的還好有巨匠電腦 讓他對生活開始有希望

巨匠電腦好嗎?我也曾經半信半疑!

大推!巨匠電腦評價 看這邊就知道!

評價讚!介面設計師保護智財 巨匠電腦讓你三分鐘看懂設計專利

錚/

介面設計師保護智財 巨匠電腦讓你三分鐘看懂設計專利

早期,大多數企業並不重視設計專利,認為很容易被迴避。直到 APPLE 對競爭對手發動設計專利訴訟戰,並透過舉證成功的牽制對手後,才逐漸扭轉大家看待 設計專利 的價值觀。然而,專利訴訟在商業戰略上的思考與應用層面,並不是設計師該處理的項目。但由上述的例子來看,設計師所創造出來的設計價值,已跳脫增加產品銷售、改善生活、帶來更好的 UX 等傳統效益(當然這還是很重要,並且是設計師們最關注的)。所以設計師在知識領域的增進,需跨出單純"做設計"的小框框;同時也應多關注新聞動態,了解專利對產業的影響。甚至在設計前透過專利檢索,來降低未來產品推出被訴侵權或迴避的機會,也許還能由檢索中得到設計的靈感!不過,大部分的設計師並不會在設計前進行此步驟,原因當然有很多,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沒有友善的工具,以及對專利知識不足而懼怕或排斥。所以這次大舌頭會以免費好用的工具(Patentcloud.com)與美國設計專利(以 Icon 與 GUI 為主)為素材來分享相關的初階知識。

1508030921440.jpg

設計專利的定義

各國專利局對設計專利的定義不同,但基本上就是針對物品的形狀、花紋、色彩、圖案或其結合的應用創作所得到的權利,並與功能完全無關,詳細的法條規定可以看這裡。而我們這次要談到的電腦圖像(Icon)與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在主要的專利局(美國、歐盟、大陸、日本、韓國與台灣等)皆在申請的範疇內。

 

Icon 與 GUI 申請專利的範圍

大致上,由台灣官方的描述就可清楚的了解其定義與能申請的範圍 : Icon 為單一的圖像單元,而 GUI 是由數個圖像單元及其背景所構成之整體畫面。並分為三種態樣:(1)可提供點擊操作或指示狀態訊息之電腦圖像;(2)包含數個圖像單元及其背景所構成之圖形化使用者介面;(3)其他 Icon  &  GUI。此外,Icon 與 GUI 的連續變化過程,也能申請設計專利,例如滑鼠 hover 後的互動效果。

不過,能否申請到設計專利的權利,在於必須滿足基本的專利要素,例如:台灣設計專利必須是應用於物品之外觀設計,且應符合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創作性。以美國設計專利來說,必須對物品的設計,符合實用性、新穎性與非顯而易見性,並且不能對民族、宗教、性別與人種等敏感議題有所冒犯。如果想要深度了解,建議可參考各國專利局所頒布的法規。

 

專利說明書的重要資訊

設計師不太想碰專利的最大原因,在於專利說明書內容太過專業,及非普遍的語言用字,所造成的知識缺口。所以大舌頭會以 hTC 美國設計專利為例,簡單的說明相關的專有名詞,設計師們便能輕鬆的理解專利的內容。

首先,先將 USD711921(專利號)複製到 Patentcloud.com 的輸入框內並檢索(可檢索超過90個國家),看到專利圖示後大家應該不陌生,它是 hTC Sense UI 轉扁平化風格後,在天氣 widget 上的 Icon。接著,我們將滑鼠置於專利上並按下出現的"查看全文",會跳出詳細的專利資訊頁面。在這個頁面上,專利名稱下方有一排 tab,除了"原始文件"為官方的專利說明書外,其他皆是 Patentcloud.com 根據官方資料整理出更好閱讀的內容與介面。我們就由"全文"與"原始文件"上出現的專利資訊與名詞稍做解釋吧!

請以號碼對應於下方美國設計專利說明書與 Patentcloud 介面之圖片:

(12)文件類型:
顯示此文件的類型,如發明專利公開說明書、發明專利公告說明書、設計專利或植物專利等。底下為第一發明人的姓氏。

(10)專利號:
當已核准專利公告時會取得公告號,美國專利號等同於台灣的公告號,後方會有一字母或字母加上數字的類別碼(kind code)以快速區別專利的類型與狀態,如 S 就是設計專利,其他類別碼的意思可參考官網

(45)公告日:
被核准的專利發佈日期。

(54)專利名稱:
申請人此專利的命名。

(72)設計發明人:
可看到設計發明人的姓名、居住地與國別。

(73)專利權受讓人:
享有此專利權利的人或企業。

(21)申請號:
提出專利時,專利局給的申請號碼。

(22)申請日:
提出專利申請的日期。

(51)國際工業設計分類號 LOC:
此為羅卡諾協定之國際工業設計分類方式,提供同盟的會員國使用於官方文件以及和工業設計之註冊登記與延展有關之出版物上,可由此網站查詢其代表的分類為何。

(52)美國分類號 USPC:
代表設計所屬的美國專利分類類別。

(58)分類號檢索範圍:
專利審查委員在審查本專利時,檢索過的美國專利分類號。

(56)引證資料:
Patentcloud.com 將相關資料獨立於"引證資訊"頁籤中呈現,並分為向上引證(即此專利參考引證的相關資料),以及向下引證(被哪些專利參考,資料會隨時更新)。

(57)權利項:
定義專利的保護範圍的部分

(A)說明:
解釋圖示


美國設計專利說明書


Patentcloud 介面

設計專利圖怎麼看?怎麼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設計專利上的圖怎麼長得那麼奇怪,跟實際產品樣貌差很多,但其實這就是設計專利規定的圖式表示方法。通常實體產品(手機、平板等)皆要求完整的表達整體外觀,所以需提供前視圖、俯視圖與右側視圖等(立體圖並非必要,只要清楚明確揭露該設計即可,多餘視圖可省略);但 Icon & GUI 因為是顯示於一平面上,所以不需表示多視角的圖面。另外,若色彩並不是設計專利欲主張的一部分,就不必提供彩色圖面了,以黑白雙色繪製。

申請設計專利時,設計師可能透過企業內智權工程師或委外顧問公司進行處理,有時必須配合提供相關圖示,這時擁有原始檔的設計師若能了解設計專利圖示的繪圖技巧並提供的話,可節省諸多時間。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其中的幾項規則:

虛線(broken line)

圖面中使用虛線的部分,代表為不主張設計保護範圍的區域。我們用案例解釋較快理解,首先在 Patentcloud.com 中輸入 USD717314,並查到三星的拍照 app 設計專利,由圖面中看到實線的部分就是主張設計的區域,涵蓋拍照的按鈕以及左上出現類似郵票的空間。這代表著其他如錄影按鈕 、介面中的人物與風景、與介面尺寸大小都不是此專利的範圍。另外,使用虛線的粗細應比主張設計所使用的線條還要更細,以不干擾或越過主張的設計區域為要求。若還是無法清楚了解該設計的話,就必須補充更多能明確表式的圖示了。

陰影

大多於實體產品的圖上才會表現陰影(有些介面設計的專利也會使用,如下圖),表達的方式有兩種(直線與點),用於表示表面的輪廓與特徵。我們可以在同一圖面上混用直線與點畫的陰影,但是不能同時使用於同一表面上。

材質與元件

以美國設計專利為例,它有提供不同元件與材質的畫法,如玻璃需以略淡的實線來表示。不過 Icon & GUI 不會有材質與元件的問題。

動態效果

如果 UI 元件在操作時有互動效果,該怎麼表示其在設計專利上的圖示呢?其實很簡單,把它想像成一段影片,設計師可在時間軸中選擇較具變化或需揭露的設計特徵示意圖若干就行了(類似關鍵影格)!在繪製方式上,當然也適用上述提到的虛線表示法。

3D 物件

沒有特定時間軸來呈現效果的 3D 物件也可以申請設計專利,我們可透過移轉 X、Y 與 Z 軸來提供不同的視圖,以表現不同角度的視覺狀態。

 

看完本篇文章,設計師應可理解專利說明書內的內容,並可透過檢索與閱讀來獲得所需資訊,甚至還能繪製設計專利圖示了!另外,本篇所提到的 Patentcloud,雖為專業的檢索、分析與管理平台,介面卻一點也不複雜,且免費版的功能對非專利領域背景的用戶也綽綽有餘,強烈推薦給有需求的設計師們!

巨匠電腦開設了手機APP設計課程,教你iPhone、Android應用程式開發與應用、使用者介面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goo.gl/UywA0X

 

經驗分享*巨匠電腦~感受不錯喔!

分享 ~ 巨匠電腦經驗談~ (Nice!)

巨匠電腦,著實地讓我上了一課!

感謝巨匠電腦,服務態度超級好!

評價棒!介面設計師保護智財 巨匠電腦讓你三分鐘看懂設計專利

錚/

介面設計師保護智財 巨匠電腦讓你三分鐘看懂設計專利

早期,大多數企業並不重視設計專利,認為很容易被迴避。直到 APPLE 對競爭對手發動設計專利訴訟戰,並透過舉證成功的牽制對手後,才逐漸扭轉大家看待 設計專利 的價值觀。然而,專利訴訟在商業戰略上的思考與應用層面,並不是設計師該處理的項目。但由上述的例子來看,設計師所創造出來的設計價值,已跳脫增加產品銷售、改善生活、帶來更好的 UX 等傳統效益(當然這還是很重要,並且是設計師們最關注的)。所以設計師在知識領域的增進,需跨出單純"做設計"的小框框;同時也應多關注新聞動態,了解專利對產業的影響。甚至在設計前透過專利檢索,來降低未來產品推出被訴侵權或迴避的機會,也許還能由檢索中得到設計的靈感!不過,大部分的設計師並不會在設計前進行此步驟,原因當然有很多,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沒有友善的工具,以及對專利知識不足而懼怕或排斥。所以這次大舌頭會以免費好用的工具(Patentcloud.com)與美國設計專利(以 Icon 與 GUI 為主)為素材來分享相關的初階知識。

1508030921440.jpg

設計專利的定義

各國專利局對設計專利的定義不同,但基本上就是針對物品的形狀、花紋、色彩、圖案或其結合的應用創作所得到的權利,並與功能完全無關,詳細的法條規定可以看這裡。而我們這次要談到的電腦圖像(Icon)與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在主要的專利局(美國、歐盟、大陸、日本、韓國與台灣等)皆在申請的範疇內。

 

Icon 與 GUI 申請專利的範圍

大致上,由台灣官方的描述就可清楚的了解其定義與能申請的範圍 : Icon 為單一的圖像單元,而 GUI 是由數個圖像單元及其背景所構成之整體畫面。並分為三種態樣:(1)可提供點擊操作或指示狀態訊息之電腦圖像;(2)包含數個圖像單元及其背景所構成之圖形化使用者介面;(3)其他 Icon  &  GUI。此外,Icon 與 GUI 的連續變化過程,也能申請設計專利,例如滑鼠 hover 後的互動效果。

不過,能否申請到設計專利的權利,在於必須滿足基本的專利要素,例如:台灣設計專利必須是應用於物品之外觀設計,且應符合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創作性。以美國設計專利來說,必須對物品的設計,符合實用性、新穎性與非顯而易見性,並且不能對民族、宗教、性別與人種等敏感議題有所冒犯。如果想要深度了解,建議可參考各國專利局所頒布的法規。

 

專利說明書的重要資訊

設計師不太想碰專利的最大原因,在於專利說明書內容太過專業,及非普遍的語言用字,所造成的知識缺口。所以大舌頭會以 hTC 美國設計專利為例,簡單的說明相關的專有名詞,設計師們便能輕鬆的理解專利的內容。

首先,先將 USD711921(專利號)複製到 Patentcloud.com 的輸入框內並檢索(可檢索超過90個國家),看到專利圖示後大家應該不陌生,它是 hTC Sense UI 轉扁平化風格後,在天氣 widget 上的 Icon。接著,我們將滑鼠置於專利上並按下出現的"查看全文",會跳出詳細的專利資訊頁面。在這個頁面上,專利名稱下方有一排 tab,除了"原始文件"為官方的專利說明書外,其他皆是 Patentcloud.com 根據官方資料整理出更好閱讀的內容與介面。我們就由"全文"與"原始文件"上出現的專利資訊與名詞稍做解釋吧!

請以號碼對應於下方美國設計專利說明書與 Patentcloud 介面之圖片:

(12)文件類型:
顯示此文件的類型,如發明專利公開說明書、發明專利公告說明書、設計專利或植物專利等。底下為第一發明人的姓氏。

(10)專利號:
當已核准專利公告時會取得公告號,美國專利號等同於台灣的公告號,後方會有一字母或字母加上數字的類別碼(kind code)以快速區別專利的類型與狀態,如 S 就是設計專利,其他類別碼的意思可參考官網

(45)公告日:
被核准的專利發佈日期。

(54)專利名稱:
申請人此專利的命名。

(72)設計發明人:
可看到設計發明人的姓名、居住地與國別。

(73)專利權受讓人:
享有此專利權利的人或企業。

(21)申請號:
提出專利時,專利局給的申請號碼。

(22)申請日:
提出專利申請的日期。

(51)國際工業設計分類號 LOC:
此為羅卡諾協定之國際工業設計分類方式,提供同盟的會員國使用於官方文件以及和工業設計之註冊登記與延展有關之出版物上,可由此網站查詢其代表的分類為何。

(52)美國分類號 USPC:
代表設計所屬的美國專利分類類別。

(58)分類號檢索範圍:
專利審查委員在審查本專利時,檢索過的美國專利分類號。

(56)引證資料:
Patentcloud.com 將相關資料獨立於"引證資訊"頁籤中呈現,並分為向上引證(即此專利參考引證的相關資料),以及向下引證(被哪些專利參考,資料會隨時更新)。

(57)權利項:
定義專利的保護範圍的部分

(A)說明:
解釋圖示


美國設計專利說明書


Patentcloud 介面

設計專利圖怎麼看?怎麼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設計專利上的圖怎麼長得那麼奇怪,跟實際產品樣貌差很多,但其實這就是設計專利規定的圖式表示方法。通常實體產品(手機、平板等)皆要求完整的表達整體外觀,所以需提供前視圖、俯視圖與右側視圖等(立體圖並非必要,只要清楚明確揭露該設計即可,多餘視圖可省略);但 Icon & GUI 因為是顯示於一平面上,所以不需表示多視角的圖面。另外,若色彩並不是設計專利欲主張的一部分,就不必提供彩色圖面了,以黑白雙色繪製。

申請設計專利時,設計師可能透過企業內智權工程師或委外顧問公司進行處理,有時必須配合提供相關圖示,這時擁有原始檔的設計師若能了解設計專利圖示的繪圖技巧並提供的話,可節省諸多時間。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其中的幾項規則:

虛線(broken line)

圖面中使用虛線的部分,代表為不主張設計保護範圍的區域。我們用案例解釋較快理解,首先在 Patentcloud.com 中輸入 USD717314,並查到三星的拍照 app 設計專利,由圖面中看到實線的部分就是主張設計的區域,涵蓋拍照的按鈕以及左上出現類似郵票的空間。這代表著其他如錄影按鈕 、介面中的人物與風景、與介面尺寸大小都不是此專利的範圍。另外,使用虛線的粗細應比主張設計所使用的線條還要更細,以不干擾或越過主張的設計區域為要求。若還是無法清楚了解該設計的話,就必須補充更多能明確表式的圖示了。

陰影

大多於實體產品的圖上才會表現陰影(有些介面設計的專利也會使用,如下圖),表達的方式有兩種(直線與點),用於表示表面的輪廓與特徵。我們可以在同一圖面上混用直線與點畫的陰影,但是不能同時使用於同一表面上。

材質與元件

以美國設計專利為例,它有提供不同元件與材質的畫法,如玻璃需以略淡的實線來表示。不過 Icon & GUI 不會有材質與元件的問題。

動態效果

如果 UI 元件在操作時有互動效果,該怎麼表示其在設計專利上的圖示呢?其實很簡單,把它想像成一段影片,設計師可在時間軸中選擇較具變化或需揭露的設計特徵示意圖若干就行了(類似關鍵影格)!在繪製方式上,當然也適用上述提到的虛線表示法。

3D 物件

沒有特定時間軸來呈現效果的 3D 物件也可以申請設計專利,我們可透過移轉 X、Y 與 Z 軸來提供不同的視圖,以表現不同角度的視覺狀態。

 

看完本篇文章,設計師應可理解專利說明書內的內容,並可透過檢索與閱讀來獲得所需資訊,甚至還能繪製設計專利圖示了!另外,本篇所提到的 Patentcloud,雖為專業的檢索、分析與管理平台,介面卻一點也不複雜,且免費版的功能對非專利領域背景的用戶也綽綽有餘,強烈推薦給有需求的設計師們!

巨匠電腦開設了手機APP設計課程,教你iPhone、Android應用程式開發與應用、使用者介面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goo.gl/UywA0X

 

巨匠電腦讓我這樣的菜鳥都可以成為動畫師啦!

去巨匠學動畫,菜鳥也可以出頭天!XD

推!退費經驗分享 感謝巨匠電腦

巨匠電腦退費經驗分享